长城润滑油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
2019-01-24 10:38:54
<br />
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在2018年12月8日凌晨2点的时间,大多数民众都已经进入了梦乡的时候。中国的“嫦娥四号”探测器正式发射升空,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。这不仅是无数航天迷期盼已久的盛宴,更是全体中国人探月梦想的再次成真。是中国科技到达顶尖水平的象征,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大篇章。<br />
背后也凝聚了无数人、团队、企业的努力。就从小部件来看,陀螺仪、液压泵、涡轮泵,都是大国重器背后的重要支撑,而各个关键部件还离不开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的助力。</span>
<div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
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<img alt="" src="/uploads/190124/1-1Z124103PS52.png" /></span></div>
<span style="font-size:16px;"> 尽管不可或缺,但60年来却很少有人关注和了解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。这段历史有点长,咱们就挑几个重大的事儿说吧:<br />
1958年,北京煤炼油示范厂建立,四年后,面对国家“独立”发展航天的迫切需要,这个厂临危受命转向含氟润滑油的研发工作,代号621厂——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前身。<br />
“骨头像蜂窝似的,中间都是一个洞一个洞的,就是氟跟钙反应流失了,变成氟化钙,所以我们每天吃钙片。”原621厂厂长高清岚在采访时这样形容当时研发的艰辛。<br />
1964年,621厂生产合格的第一批特种润滑油正式交付使用,使中国打破了国外垄断,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了航天工业和核工业用油技术的国家之一,后来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也是由长城润滑油提供的润滑保护。不过,第一代航天润滑油主要是矿物油,自然存在缺陷,加上从70年代开始以来,航天器越走越远,复杂程度在提高,于是就有了第二代润滑油来替代,全氟聚醚进入了视野,然而当时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生产。<br />
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国际技术封锁非常严格,好在最终这样的困难还是被克服了,1973年研制出了带支链全氟聚醚,并一直沿用至今,包括长征系列运载火箭、东风系列导弹都使用了它。<br />
有了第二代,自然也有第三代,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发工作,主要是一些低挥发性合成烃油,在航空航天计时仪器、航天高速微型电机轴承等卫星、运载火箭、航海领域得到广泛引用,随后更成功用于“神舟”系列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。<br />
2003年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“神舟五号”,使用的是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自主研发的高低温润滑脂。在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保驾护航过程中,长城润滑油的技术也在同步“更新”。<br />
2006年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便提出了新的六大技术要求,最终均被一一攻克,光是这艘飞船,长城润滑油足足提供了八大类产品。<br />
长城润滑油有一个独立的分公司是专门生产抗化学介质的润滑油脂。航空用的最多的又两款润滑脂。长城7804抗化学介质润滑脂和长城7805抗化学介质密封脂。</span><br />